目录
|
个人简介
何方耀,男,湖北荆州人,1961年1月11日出生,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中西文化交流方向),2005年11月获得(历史学)正教授职称。现任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副院长(主管科研)、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人文学科组副组长,人文学院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哲学系主任,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聘为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宗教传播史特别是佛教传播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宗教》、《中山大学学报》、《九州岛学林》、《学术研究》、《西域研究》、《广东社会科学》、《华学》、(台湾)《普门学报》、《岭南文史》、《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公开刊物和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独立著有学术著作两部:《晋唐南海道求法高僧群体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晋唐南海丝路弘法高僧群体研究》;合作撰有《佛教寺院管理初探》(中国宗教出版社2016年版)、《广东宗教简史》(上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广东宗教志》、《中华佛学通典》等有关宗教、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近十部。
工作经历
1982年7月大学毕业后志愿赴西藏工作,任教于西藏拉萨中学,任政史地教研组组长,1987年9月离开拉萨中学赴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0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省中华文化学院)工作,任第一教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5年获得(历史学)正教授职称,2006年9月调入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历史系工作,主要从事宗教传播史特别是佛教传播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所讲授课程包括《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宗教文化专题讲座》、《世界宗教文化概论》、《世界宗教(中英双语课)》等课程,曾任历史副主任,现任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副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组建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
教育经历
1978年9月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专业全日制本科学位,1982年7月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自愿赴西藏工作;198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为邹贤俊、熊铁基两位教授,所撰毕业论文为《早期中西史学比较》,1990年6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至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任教;2000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外来宗教文化研究所攻读专门史(中西文化交流方向)博士学位,导师为林殊悟、蔡鸿生两位教授,所撰毕业论文为《晋唐时期往来南海的佛教僧侣》,2006年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专门史(中西文化交流方向)博士学位。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广东省宗教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史、岭南佛教传播史、汉传佛教历史和比较宗教研究。
科研项目
1、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寺庙管理的现状与走向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批准号08BZJ017),经费8万,2013结题,等级良好。
2、200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广东省佛教组织管理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粤财教[2009]109号《关于下达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通知》),2013结题,等级良好。
3、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重点课题《“广州通海夷道”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项目批准号:2013GZZ03),经费5万。
3、2010年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华南农教[2010]47号《关于公布学院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的通知》),经费5千。
4、光孝寺委托课题《光孝寺志》及《寺志资料长编》(《光孝寺志》编纂协议),经费20万。
5、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岭南禅宗史》(批准号:12BZJ010),经费20万,2016年结项。(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一)
6、“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201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批准号:GD14CLS01,经费5万。
7、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究》,经费20成,批准号16BZJ1830。
2、200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广东省佛教组织管理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粤财教[2009]109号《关于下达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通知》),2013结题,等级良好。
3、2013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重点课题《“广州通海夷道”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项目批准号:2013GZZ03),经费5万。
3、2010年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历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华南农教[2010]47号《关于公布学院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的通知》),经费5千。
4、光孝寺委托课题《光孝寺志》及《寺志资料长编》(《光孝寺志》编纂协议),经费20万。
5、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岭南禅宗史》(批准号:12BZJ010),经费20万,2016年结项。(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一)
6、“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201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一般项目,批准号:GD14CLS01,经费5万。
7、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的传播发展研究》,经费20成,批准号16BZJ1830。
发表论文
何方耀:《佛教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东佛教寺院的实践为中心》,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
何方耀:《原罪与业力之比较与互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a-Western Studies(《国学与西学》【芬兰】国学与西学北欧论坛(Nordic Forum of Sina-Western Studies)、赫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宗教学部主办),2015年第9期。
何方耀:《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以广东为例》,《世界與宗教》(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2014年第一期。
纪华传 何方耀:《汉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管理模式分析》,《世界宗教文化研究》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浅谈都市寺院社会服务与管理——以大佛寺为例》,《中国宗教》2013年第5期。
何方耀:《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以广东为例》,《世界與宗教》(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庙管理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以广州大佛寺为例》,《法音》2013年第4期。
何方耀:《晋唐时期往来于南海道的中印佛僧故土观念比较——以汉文资料为中心》,《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朱嫦巧 何方耀:《高校历史实践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何方耀:《明末清初的岭南佛寺与中外交通——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中心》,《学术研究》2012年第8期。
何方耀:《初祖达摩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6日出版。
何方耀:《营造发挥宗教组织社会公益积极作用的法制环境——以广州的宗教团体为例》,《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定位浅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林有能 何方耀《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何方耀 梁锦筵:《宋代广州“蕃学”与广府学宫渊源考略》,《羊城今古》2012年第3期。
何方耀 李建欢:《184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珠江花船》(何方耀 李建欢),《羊城今古》2011年第3期。
何方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新华月报》2011年10月号(下半月)。
何方耀:《宗教政策的调整与信教民众向心力的增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30日第31版(专版)。
何方耀:《从金堡到今释的夷夏观评析——兼论儒佛夷夏观之异同》, (香港)《九州学林》2010年第四期(秋季)第48-70页。
何方耀:《沧海梵影》,《中国宗教》2008年第9-10合集。
何方耀:《唐代求法僧携带汉本佛典西行考略》,(台湾)《普门学报》第43期,2008年1月出版。
何方耀:《佛教心灵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以“依正不二”理论为中心》,《禅和之声——2008年广东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炎黄世界》2009年第1期(摘要)。
何方耀:《晋唐海路佛僧所传译之密教典籍与广州光孝寺之关系》,《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3月出版。
何方耀:《晋唐时期海路交通中往来佛僧的群体考察》,(台湾)《普门学报》,总第三十二期,2006年3月出版。
何方耀:《它山之石 典范之作——玛丽•博伊斯〈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汉译本评介》,《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何方耀:《汉唐求法僧梵文学习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浅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何方耀:《汉唐中国佛门的“边地意识”与梵语学习热潮》,《九州学林》,2005年,第4期162-139页。
何方耀:《澹归金堡与〈元功垂范〉关系考辨》,《华学》第七辑253-267页,2004年12月出版。
何方耀 胡巧利:《岭南古代民间信仰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何方耀:《解行相应传心法——蔡鸿生〈仰望陈寅恪〉读后》,《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何方耀:《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层次、内容和核心》,《广东省社会主义学报》2005年第2期。
何方耀:《宗教群体关系及其协调原则》,《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何方耀:《广东佛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何方耀:《西来初地说华林》,中国禅学研究系列丛书《达摩禅学研究》,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何方耀:《晋唐南海道佛僧与商人关系试析》,载《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何方耀:《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南方日报》1997年7月30日理论版(评为1997年“九七论坛”征文优秀论文奖)。
何方耀:《关于培养宗教职业后备人才与宗教统战工作的关系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
何方耀:《光孝寺——岭南第一古刹》,《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年4期。
何方耀:《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琐谈》,《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年第2期。
何方耀 胡巧利:《关于广州时期佛教史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1年第3期。
何方耀:《中国宗教活动特点之我见》,《岭南文史》1997年第2期。
何方耀:《论宗教统战工作的特点》,《粤海同心》,1997年第2期。
何方耀:《统一,民族的基调》,《南方日报》,1994年3月5日第十版。
何方耀:《从气功的特点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汉荣书局,1993年出版。
何方耀:《宗教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出版,被《哲学动态》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宗教》转载。
何方耀:《新时期广东宗教和宗教统战工作的特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何方耀:《文化认同:联系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精神纽带》,《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增刊。
何方耀:《从〈六祖坛经〉看中华文化的融汇力》,《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何方耀:《魏晋南北朝佛教史藉述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90年第1期。
何方耀:《中西早期史学史学比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第专集。
何方耀:《原罪与业力之比较与互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a-Western Studies(《国学与西学》【芬兰】国学与西学北欧论坛(Nordic Forum of Sina-Western Studies)、赫赫尔辛基大学世界文化系宗教学部主办),2015年第9期。
何方耀:《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以广东为例》,《世界與宗教》(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2014年第一期。
纪华传 何方耀:《汉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管理模式分析》,《世界宗教文化研究》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浅谈都市寺院社会服务与管理——以大佛寺为例》,《中国宗教》2013年第5期。
何方耀:《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 以广东为例》,《世界與宗教》(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庙管理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以广州大佛寺为例》,《法音》2013年第4期。
何方耀:《晋唐时期往来于南海道的中印佛僧故土观念比较——以汉文资料为中心》,《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朱嫦巧 何方耀:《高校历史实践教学中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何方耀:《明末清初的岭南佛寺与中外交通——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中心》,《学术研究》2012年第8期。
何方耀:《初祖达摩的生平行迹和禅学要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6日出版。
何方耀:《营造发挥宗教组织社会公益积极作用的法制环境——以广州的宗教团体为例》,《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定位浅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林有能 何方耀《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何方耀 梁锦筵:《宋代广州“蕃学”与广府学宫渊源考略》,《羊城今古》2012年第3期。
何方耀 李建欢:《184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珠江花船》(何方耀 李建欢),《羊城今古》2011年第3期。
何方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新华月报》2011年10月号(下半月)。
何方耀:《宗教政策的调整与信教民众向心力的增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30日第31版(专版)。
何方耀:《从金堡到今释的夷夏观评析——兼论儒佛夷夏观之异同》, (香港)《九州学林》2010年第四期(秋季)第48-70页。
何方耀:《沧海梵影》,《中国宗教》2008年第9-10合集。
何方耀:《唐代求法僧携带汉本佛典西行考略》,(台湾)《普门学报》第43期,2008年1月出版。
何方耀:《佛教心灵和谐的理论与实践——以“依正不二”理论为中心》,《禅和之声——2008年广东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炎黄世界》2009年第1期(摘要)。
何方耀:《晋唐海路佛僧所传译之密教典籍与广州光孝寺之关系》,《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3月出版。
何方耀:《晋唐时期海路交通中往来佛僧的群体考察》,(台湾)《普门学报》,总第三十二期,2006年3月出版。
何方耀:《它山之石 典范之作——玛丽•博伊斯〈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汉译本评介》,《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何方耀:《汉唐求法僧梵文学习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浅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何方耀:《汉唐中国佛门的“边地意识”与梵语学习热潮》,《九州学林》,2005年,第4期162-139页。
何方耀:《澹归金堡与〈元功垂范〉关系考辨》,《华学》第七辑253-267页,2004年12月出版。
何方耀 胡巧利:《岭南古代民间信仰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何方耀:《解行相应传心法——蔡鸿生〈仰望陈寅恪〉读后》,《学术研究》2004年第7期。
何方耀:《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层次、内容和核心》,《广东省社会主义学报》2005年第2期。
何方耀:《宗教群体关系及其协调原则》,《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何方耀:《广东佛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何方耀:《西来初地说华林》,中国禅学研究系列丛书《达摩禅学研究》,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何方耀:《晋唐南海道佛僧与商人关系试析》,载《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何方耀:《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南方日报》1997年7月30日理论版(评为1997年“九七论坛”征文优秀论文奖)。
何方耀:《关于培养宗教职业后备人才与宗教统战工作的关系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
何方耀:《光孝寺——岭南第一古刹》,《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年4期。
何方耀:《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琐谈》,《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年第2期。
何方耀 胡巧利:《关于广州时期佛教史的几个问题》,《岭南文史》2001年第3期。
何方耀:《中国宗教活动特点之我见》,《岭南文史》1997年第2期。
何方耀:《论宗教统战工作的特点》,《粤海同心》,1997年第2期。
何方耀:《统一,民族的基调》,《南方日报》,1994年3月5日第十版。
何方耀:《从气功的特点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汉荣书局,1993年出版。
何方耀:《宗教对民族文化素质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出版,被《哲学动态》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宗教》转载。
何方耀:《新时期广东宗教和宗教统战工作的特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何方耀:《文化认同:联系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精神纽带》,《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增刊。
何方耀:《从〈六祖坛经〉看中华文化的融汇力》,《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增刊。
何方耀:《魏晋南北朝佛教史藉述评》,《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90年第1期。
何方耀:《中西早期史学史学比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第专集。
出版专著和教材
1、《晋唐南海丝路弘法高僧群体研究》,羊城晚报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独著。
2、《当代佛教寺院管理初探——以广东为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版,第一作者。
3、《广东宗教简史》(合著,主编之一,全书约40万字,负责佛教部分撰写,约15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百家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4、《广东省志•宗教志》(全书约70余万字,负责佛教部分,约2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5、《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作者之一,全书给30万字,个人所撰部分约三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风雨同舟新航程——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统一战线》(全书给25万字,负责民族、宗教部分,约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6、《青山依旧——郑群八十年》(合著,口述史传记,全书约45万字,个人承担1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7、(合著)《中国佛学通典》,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8、(合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合著)《碧血烽火铸国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2、《当代佛教寺院管理初探——以广东为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版,第一作者。
3、《广东宗教简史》(合著,主编之一,全书约40万字,负责佛教部分撰写,约15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 百家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4、《广东省志•宗教志》(全书约70余万字,负责佛教部分,约20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5、《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作者之一,全书给30万字,个人所撰部分约三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风雨同舟新航程——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统一战线》(全书给25万字,负责民族、宗教部分,约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6、《青山依旧——郑群八十年》(合著,口述史传记,全书约45万字,个人承担15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7、(合著)《中国佛学通典》,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8、(合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合著)《碧血烽火铸国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教学活动
2010以来学术教学活动大事记
1、2010年3月6日,与暨大贾海涛教授、陈主华副教授、华师大美籍学者Timthy Husen博士和美籍印度裔学者Joseph Aranha先生一行赴四会六祖寺参加有关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研讨会。会上Joseph Aranha 先生以一个印度人的眼光谈了他对菩提达摩的看法,并讲述了他准备撰写达摩传遍的计划,大家与Joseph Aranha 进行了讨论,特别是与会的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韩廷杰教授和Timthy Husen对Joseph Aranha 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置疑。Joseph Aranha 的报告结束后由韩廷杰教授和何方耀作了点评。
2、2010年3月19日,赴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作题为《佛教寺院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交流,报告后与马建钊院长和夏志前博士等研究院的学者们进行了交流。
3、2010年5月14-17日,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仁华寺、广东《亚太杂志》之《禅文化周刊》、四会六祖寺举办的有韩国、日本、泰四等学者和高僧大德参加的佛教学研讨会。会上作了“当前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定位”的学术发言。
4、2010年8月14—17日,参加在珠海和澳门举行的“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暨韦卓民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珠海市委宣传部、和澳门基金会。提交给会议的学术论文是《澹归金堡出家前后的夷夏观比较——兼论儒佛夷夏观之异同》。
5、2010年9月10日至9月12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2010年广东六祖文化节——“六祖禅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试论都市佛教寺院管理的角色定位——以广东佛教界的实践为例》。
6、2010的9月27——30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由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政协、广东省政协联合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河洛文化视角下的佛家夷夏观——以清初岭南遗民僧澹归出家前后夷夏观的变化为例》。
7、2010年11月13-29日,应邀赴印度参加了佛教学术研讨会和印度佛教遗址考察等系列活动。学术研讨会由印度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New Dehli)、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dian Studies,Jinan University)联合举办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及其对世界文化的潜在影响(Revival of Buddhism at Global Level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World Culture)”的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为《论中国都市佛教寺院管理的角色定位》。
6、2010年12月,参加“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从民族凝聚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人为本观念》。
7、2011年7月13-15日,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教材审查会议,任历史5小组组长。地点广州市鸣泉度假村。
8、2011年8月25日,出席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成立暨广东禅文化大讲坛开坛仪式。地点:广东中山图书馆。
9、2011年9月4日,参加华南家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中心与广州大佛寺合办的“生活与心灵咨询中心”揭牌停工,并作发言。地点:广州北京路大佛寺。
10、2011年9月24日,应邀参加了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组织召开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座谈会,会议在广州龙洞中国热带雨林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在会上作了《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民权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转型与更新》的发言(同时也提交了相同的会议论文)。
11、2011年10月22日,参加了由白云区政府、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金刚禅寺承办的“禅武论坛”。在论坛上做了“禅武相通、禅武兼修、修身调心”的发言。
12、2011年10月26-28日,参加了由广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肇庆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六祖寺承办的广东省“六祖文化”节(2011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提交的论文为《佛教寺院物业社会化管理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
13、2011年12月4-5日,参加由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Sino-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World Civilization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与会论文为《明季岭南佛寺在对外交通方面的角色和作用——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例》。
14、2011年12月22日-24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举办的“吸引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百年嬗变”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近代传统宗教的嬗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晚清民国时期为中心》。
15、2012年2月14日,参加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的“广州社科界新春座谈会”,地点广州市越华路广州大厦4楼越王台。
16、2012年5月18日,参加广东宗教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学会副会长。会长作为会员代表发言,论述广东宗教学会成立的意义。
17、2012年5月19日,参加广州市博物馆与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农史遗产研究室举办的《新挑战 新启示:岭南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人文景观开发中的宗教文化保护——以广东地区为例》,并主持A场第一场讨论会。
18、2012年8月16-17日,參加由中山大學古文獻所、比較宗教研究所和廣州花都華嚴寺聯合舉辦的《首屆華嚴論壇——天然昰禪師與嶺南文化研討會》,與會論文爲《天然和尚與光孝道場之復興》。
19、2012年11月17-18日参加在韶关丹霞山举行的,中山大学古文献所和丹霞山别传寺共同举办“丹霞山别传寺开山三百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再论澹归今释与平南王府的文字因缘——以〈光孝寺大殿碑记〉和〈上尚将军书〉为中心》。
20、2012年11月21-22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由广东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光孝寺承办的“广东佛教:历史、现状、未来”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广东佛教寺庙管理现状浅析和问题前瞻》。
21、2012年11月23日,参加广东省佛山市佛教协会举办的“佛山仁寿寺重建提升项目研讨会”。主要讨论、论正仁寿的扩建问题。
22、2012年11月24-25日参加由梅州市千佛塔寺、梅州世界客都禅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12客都禅话高端论坛——禅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学术研讨会(地点:梅州市),提交论文为《如律如仪方能如法解脱——“丛林清规三章”读后》。
23、2012年12月19-20日参加由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广东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承办的“广东省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研讨会”(广州广东大厦),提交论文《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24、2012年12月26日参加由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基督教文化与社区服务”专题研讨会(广州广州大厦),提交论文《为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创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25、2012年12月31日-2013年1月1月,参加茂名市佛教协会与灵惠寺联合举办的“净土文化大讲堂”学术活动。提交的演讲论文为《利顿兼收——净土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6、2013年7月7日参加由佛山市佛教协会和佛山仁寿寺举办的“三尊佛像”研讨会,讨论会的主题为:(1)昙摩耶舍的生平事迹。(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海路入华之印度、南海诸国僧人的基本情况。(3)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由海携入中国的佛像的基本风格或流派(犍陀罗式或茉菟罗式)。(4)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佛像的基本风格和样式。与会代表包括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近十名专家学者。本人作为会议的组织者自始至终组织、操办了这次会议。
27、2013年7月16-18日参加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28、2013年7月19-21日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全国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3“宗教与法治”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北京中协宾馆举行。参加会议主题发言的题目为《从佛教寺庙管理类型看宗教财产归宿的复杂性——以广东为例》。
29、2013年8月20-22日参加由广州市民族宗教局与广州大学联合在广州迎宾馆举办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与宗教文化建设论坛》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广东佛教寺庙管理的类型分析》。
30、2013年9月4-6日参加在广州东方宾馆由广东省佛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六祖慧能圆寂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当代意义》。
31、2013年9月8-10日,参加浙江湖州市观音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湖州市佛协和湖州市宗教局联合举办),与会论文为《心经与观音文化》。
32、2013年10月17-20日赴武汉,参加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由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汉市归元禅寺承办的“佛教文化与强国战备”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佛教寺庙管理的类型分析——以广东为中心的考察》。
33、2013年10月24-27参加赴深圳,参加由深圳市佛教协会、深圳弘法寺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现代意义》。
34、2013年10月26日,参加由广州市金刚禅寺和广州市白云区民宗委联合举办“广州市金刚禅寺第二届禅武文化节——禅武高峰论坛”,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修与中国武术的结合点浅析》。
35、2013年10月25-26日,参加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印比较研究所和广东四会市贞山六祖寺联合主办的“‘哲学•文化•佛教’2013国际论坛”(分别在广州暨南大学和肇庆六祖寺举行),与会论文为《确立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须审慎处理的几组关系——以广东为中心的调研考察》。
36、2014年4月12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在广州举办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会议论文为《佛教文化正能量与中国梦》,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37、2014年5月23-26日,参加由西南大学、重庆佛学院、重庆华岩寺和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在重庆举办的“第五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并主持会议讨论,与会论文为《从原罪与业力的比较看称义与成佛路径之异同》。
38、2014年6月6日,参加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中山大学古文献所和广州市佛教协会举办的“重建千年古刹海去寺座谈会”,地点广东省政协会议室,会上的主要参考文章为本人十年前发表的《海云重光寻梦录》。
39、2014年6月13日-16日参加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成都联合举办的“和而不同——宗教对话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原罪”与“业力”之比较与互释》。
40、2014年7月11日至8月2日,赴美国旧金山、洛山矶、费城、纽约、波士顿参加由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举办的“中美宗教文化交流——不同宗教生态环境观对话系列研讨会”,与会论文《佛教依正不二理论的当代意义》。
41、2014年8月15-16日参加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与中印比较研究所在广州和四会六祖寺主办的“罪与罚:关于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道德与法律思考”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主持主题发言,与会论文为《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所展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42、2014年9月4-6日,参加由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湖州佛教协会观音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观音文化研讨会”,与会论文《试论观音文化的社会价值》。
42、2014年10月22-24日,参加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湖南益阳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在湖南益阳召开的“云门天子——佛源妙心禅师的禅法及其宗风”学术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为《佛源老“顿悟渐修”观浅析》,并作主题发言。
43、2014年10月25日,参加由广东省社科联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2014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华南地区社会信仰研究”专题研讨会》,提交论文为《岭南社会信仰的特点和前瞻性研究》。
44、2014年11月25-26日,参加广东省社科联和云浮市委宣传部在云浮市举办的“广东省首届禅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岭南禅宗史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学术史回顾》,并兼任大会学术讨论会主持。
45、2015年4月10—13日,参加由西南大学和美国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联合主办的“佛性与圣灵:第六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圣灵降临与佛法感应之汇通》。
46、2015年9月15-25日,参加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大佛寺组织的“一路莲开——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巡礼”活动,作为学术顾问随团参加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佛教学术交流活动。
47、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参加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广东近代文化学会和吴川市岭头村村委在广东湛江吴川市召开的“纪念李汉魂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李汉魂与华南农学院》(作者何方耀 陈志容)。
48、2015年11月25-27日,参加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和珠海普陀寺举办的“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地点:珠海市(喜来登酒店),与会文章《晋唐南海道中印佛僧故土观念比较——以汉文资料为中心》。
49、2015年12月4-6日,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在广州主办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世界宗教传播与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圣灵降临与佛法感应之汇通》。50、2015年12月6-11日,参加由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广州大佛寺主办的“莲开一路——广州市佛教界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学术考察之斯里兰卡站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作为学术顾问与斯里兰卡佛教界进行学术交流。
51、2015年12月25-26日,参加广东中国文学学会主办,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并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2016年1月11-15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海上交通与佛教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文章为《南海丝路与中国比丘尼二部戒法之传入》。
51、2016年5月 20-23日,参加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人间佛教研究所举办的“人间佛教与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的意义》。
52、2016年6月3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华南农业大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主办、哲学系承办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现代公民意识与国家凝聚力》。
1、2010年3月6日,与暨大贾海涛教授、陈主华副教授、华师大美籍学者Timthy Husen博士和美籍印度裔学者Joseph Aranha先生一行赴四会六祖寺参加有关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研讨会。会上Joseph Aranha 先生以一个印度人的眼光谈了他对菩提达摩的看法,并讲述了他准备撰写达摩传遍的计划,大家与Joseph Aranha 进行了讨论,特别是与会的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韩廷杰教授和Timthy Husen对Joseph Aranha 的一些看法提出了强烈的置疑。Joseph Aranha 的报告结束后由韩廷杰教授和何方耀作了点评。
2、2010年3月19日,赴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作题为《佛教寺院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交流,报告后与马建钊院长和夏志前博士等研究院的学者们进行了交流。
3、2010年5月14-17日,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仁华寺、广东《亚太杂志》之《禅文化周刊》、四会六祖寺举办的有韩国、日本、泰四等学者和高僧大德参加的佛教学研讨会。会上作了“当前佛教寺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定位”的学术发言。
4、2010年8月14—17日,参加在珠海和澳门举行的“第二届珠澳文化论坛暨韦卓民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珠海市委宣传部、和澳门基金会。提交给会议的学术论文是《澹归金堡出家前后的夷夏观比较——兼论儒佛夷夏观之异同》。
5、2010年9月10日至9月12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2010年广东六祖文化节——“六祖禅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试论都市佛教寺院管理的角色定位——以广东佛教界的实践为例》。
6、2010的9月27——30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由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政协、广东省政协联合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河洛文化视角下的佛家夷夏观——以清初岭南遗民僧澹归出家前后夷夏观的变化为例》。
7、2010年11月13-29日,应邀赴印度参加了佛教学术研讨会和印度佛教遗址考察等系列活动。学术研讨会由印度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World Affair,New Dehli)、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dian Studies,Jinan University)联合举办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及其对世界文化的潜在影响(Revival of Buddhism at Global Level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World Culture)”的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为《论中国都市佛教寺院管理的角色定位》。
6、2010年12月,参加“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从民族凝聚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人为本观念》。
7、2011年7月13-15日,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教材审查会议,任历史5小组组长。地点广州市鸣泉度假村。
8、2011年8月25日,出席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成立暨广东禅文化大讲坛开坛仪式。地点:广东中山图书馆。
9、2011年9月4日,参加华南家业大学宗教与文化交流中心与广州大佛寺合办的“生活与心灵咨询中心”揭牌停工,并作发言。地点:广州北京路大佛寺。
10、2011年9月24日,应邀参加了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组织召开的“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座谈会,会议在广州龙洞中国热带雨林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学者专家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在会上作了《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民权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转型与更新》的发言(同时也提交了相同的会议论文)。
11、2011年10月22日,参加了由白云区政府、广州市佛教协会主办,广州金刚禅寺承办的“禅武论坛”。在论坛上做了“禅武相通、禅武兼修、修身调心”的发言。
12、2011年10月26-28日,参加了由广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肇庆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六祖寺承办的广东省“六祖文化”节(2011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提交的论文为《佛教寺院物业社会化管理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
13、2011年12月4-5日,参加由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重点研究基地举办的“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Sino-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World Civilizations)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与会论文为《明季岭南佛寺在对外交通方面的角色和作用——以广州光孝寺和韶州南华寺为例》。
14、2011年12月22日-24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举办的“吸引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百年嬗变”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近代传统宗教的嬗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晚清民国时期为中心》。
15、2012年2月14日,参加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的“广州社科界新春座谈会”,地点广州市越华路广州大厦4楼越王台。
16、2012年5月18日,参加广东宗教学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学会副会长。会长作为会员代表发言,论述广东宗教学会成立的意义。
17、2012年5月19日,参加广州市博物馆与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农史遗产研究室举办的《新挑战 新启示:岭南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人文景观开发中的宗教文化保护——以广东地区为例》,并主持A场第一场讨论会。
18、2012年8月16-17日,參加由中山大學古文獻所、比較宗教研究所和廣州花都華嚴寺聯合舉辦的《首屆華嚴論壇——天然昰禪師與嶺南文化研討會》,與會論文爲《天然和尚與光孝道場之復興》。
19、2012年11月17-18日参加在韶关丹霞山举行的,中山大学古文献所和丹霞山别传寺共同举办“丹霞山别传寺开山三百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为《再论澹归今释与平南王府的文字因缘——以〈光孝寺大殿碑记〉和〈上尚将军书〉为中心》。
20、2012年11月21-22日在广州东方宾馆参加由广东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光孝寺承办的“广东佛教:历史、现状、未来”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广东佛教寺庙管理现状浅析和问题前瞻》。
21、2012年11月23日,参加广东省佛山市佛教协会举办的“佛山仁寿寺重建提升项目研讨会”。主要讨论、论正仁寿的扩建问题。
22、2012年11月24-25日参加由梅州市千佛塔寺、梅州世界客都禅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12客都禅话高端论坛——禅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学术研讨会(地点:梅州市),提交论文为《如律如仪方能如法解脱——“丛林清规三章”读后》。
23、2012年12月19-20日参加由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广东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承办的“广东省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研讨会”(广州广东大厦),提交论文《佛教寺庙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前瞻》并作大会主题发言。
24、2012年12月26日参加由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基督教文化与社区服务”专题研讨会(广州广州大厦),提交论文《为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活动创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25、2012年12月31日-2013年1月1月,参加茂名市佛教协会与灵惠寺联合举办的“净土文化大讲堂”学术活动。提交的演讲论文为《利顿兼收——净土宗(信仰)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6、2013年7月7日参加由佛山市佛教协会和佛山仁寿寺举办的“三尊佛像”研讨会,讨论会的主题为:(1)昙摩耶舍的生平事迹。(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海路入华之印度、南海诸国僧人的基本情况。(3)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由海携入中国的佛像的基本风格或流派(犍陀罗式或茉菟罗式)。(4)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佛像的基本风格和样式。与会代表包括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近十名专家学者。本人作为会议的组织者自始至终组织、操办了这次会议。
27、2013年7月16-18日参加在香港教育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28、2013年7月19-21日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全国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3“宗教与法治”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北京中协宾馆举行。参加会议主题发言的题目为《从佛教寺庙管理类型看宗教财产归宿的复杂性——以广东为例》。
29、2013年8月20-22日参加由广州市民族宗教局与广州大学联合在广州迎宾馆举办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与宗教文化建设论坛》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广东佛教寺庙管理的类型分析》。
30、2013年9月4-6日参加在广州东方宾馆由广东省佛教文化交流协会、广东省佛教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六祖慧能圆寂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当代意义》。
31、2013年9月8-10日,参加浙江湖州市观音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湖州市佛协和湖州市宗教局联合举办),与会论文为《心经与观音文化》。
32、2013年10月17-20日赴武汉,参加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由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汉市归元禅寺承办的“佛教文化与强国战备”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佛教寺庙管理的类型分析——以广东为中心的考察》。
33、2013年10月24-27参加赴深圳,参加由深圳市佛教协会、深圳弘法寺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现代意义》。
34、2013年10月26日,参加由广州市金刚禅寺和广州市白云区民宗委联合举办“广州市金刚禅寺第二届禅武文化节——禅武高峰论坛”,与会论文为《宗门禅修与中国武术的结合点浅析》。
35、2013年10月25-26日,参加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印比较研究所和广东四会市贞山六祖寺联合主办的“‘哲学•文化•佛教’2013国际论坛”(分别在广州暨南大学和肇庆六祖寺举行),与会论文为《确立宗教活动场所法人地位须审慎处理的几组关系——以广东为中心的调研考察》。
36、2014年4月12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在广州举办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会议论文为《佛教文化正能量与中国梦》,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37、2014年5月23-26日,参加由西南大学、重庆佛学院、重庆华岩寺和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在重庆举办的“第五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并主持会议讨论,与会论文为《从原罪与业力的比较看称义与成佛路径之异同》。
38、2014年6月6日,参加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中山大学古文献所和广州市佛教协会举办的“重建千年古刹海去寺座谈会”,地点广东省政协会议室,会上的主要参考文章为本人十年前发表的《海云重光寻梦录》。
39、2014年6月13日-16日参加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成都联合举办的“和而不同——宗教对话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之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为《“原罪”与“业力”之比较与互释》。
40、2014年7月11日至8月2日,赴美国旧金山、洛山矶、费城、纽约、波士顿参加由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举办的“中美宗教文化交流——不同宗教生态环境观对话系列研讨会”,与会论文《佛教依正不二理论的当代意义》。
41、2014年8月15-16日参加由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与中印比较研究所在广州和四会六祖寺主办的“罪与罚:关于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道德与法律思考”学术研讨会并应邀主持主题发言,与会论文为《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所展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42、2014年9月4-6日,参加由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湖州佛教协会观音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观音文化研讨会”,与会论文《试论观音文化的社会价值》。
42、2014年10月22-24日,参加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湖南益阳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在湖南益阳召开的“云门天子——佛源妙心禅师的禅法及其宗风”学术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为《佛源老“顿悟渐修”观浅析》,并作主题发言。
43、2014年10月25日,参加由广东省社科联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2014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华南地区社会信仰研究”专题研讨会》,提交论文为《岭南社会信仰的特点和前瞻性研究》。
44、2014年11月25-26日,参加广东省社科联和云浮市委宣传部在云浮市举办的“广东省首届禅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岭南禅宗史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学术史回顾》,并兼任大会学术讨论会主持。
45、2015年4月10—13日,参加由西南大学和美国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联合主办的“佛性与圣灵:第六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圣灵降临与佛法感应之汇通》。
46、2015年9月15-25日,参加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大佛寺组织的“一路莲开——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巡礼”活动,作为学术顾问随团参加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佛教学术交流活动。
47、2015年10月31日——11月1日,参加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广东近代文化学会和吴川市岭头村村委在广东湛江吴川市召开的“纪念李汉魂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李汉魂与华南农学院》(作者何方耀 陈志容)。
48、2015年11月25-27日,参加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和珠海普陀寺举办的“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地点:珠海市(喜来登酒店),与会文章《晋唐南海道中印佛僧故土观念比较——以汉文资料为中心》。
49、2015年12月4-6日,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民族宗教研究院在广州主办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世界宗教传播与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圣灵降临与佛法感应之汇通》。50、2015年12月6-11日,参加由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广州大佛寺主办的“莲开一路——广州市佛教界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学术考察之斯里兰卡站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作为学术顾问与斯里兰卡佛教界进行学术交流。
51、2015年12月25-26日,参加广东中国文学学会主办,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并在会上做主题发言。
2016年1月11-15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海上交通与佛教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文章为《南海丝路与中国比丘尼二部戒法之传入》。
51、2016年5月 20-23日,参加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人间佛教研究所举办的“人间佛教与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宗门禅与传统禅的区别及其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的意义》。
52、2016年6月3日参加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华南农业大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主办、哲学系承办的“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现代公民意识与国家凝聚力》。
指导学生情况
指导的硕士生,已经毕业的有:冼秀芝、李嘉碧、马显冰、石恩宇、刘彭茵(专业硕士),在读的有陈志容(2015级)。